基因庫採集調查須先獲得族群的認同

2007.04.02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魏忻忻、宋耀光/台北—屏東縣連線報導】


國科會最近也計畫委託陽明醫學院一名教授對牡丹鄉的排灣族原住民進行基因庫採集調查,要採本地原住民的口腔黏膜,但當地衛生所主任鄭泰春反對,目前尚在溝通中。

鄭泰春說,如果學術單位要做這種人類學的基因調查時,他建議須先和當地民眾溝通,獲得認同後才進行,以示對這族群的尊重,否則在研究之後,即片面發布研究結果,會對原住民造成傷害。

他舉例說,約在半年前,澳洲曾對某一族群作人類學調查,結果發表報告時,即指該族群有暴力基因,使該族群被汙名化,如果將來國科會要對牡丹鄉原住民做基因調查,除一定要先獲得族群的認同,並在報告發表前,先獲族群同意才可公布。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長蔡篤堅昨天在一場研究倫理的學術研討會也提到該案,相關單位已行文牡丹鄉;該鄉衛生所則希望研究人員先將八年前的研究再解釋清楚,族內部落再考慮是否繼續接受。

蔡篤堅認為,牡丹鄉衛生所的要求很合理,研究人員應多花一些時間和人力,仔細向原住民部落,解說整個研究進行的內容和目的,避免將來不必要的誤會。

過去,有些研究人員以義診方式抽取原住民的血液,引起族群易得到某些疾病的聯想,並引發原住民及人權團體關切。

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近年進行「台灣基因資料庫」,原擬收集廿萬名台灣民眾的基因資料,建立基因庫,做為將來疾病預防的參考,但由於進行時出現部分瑕疵,大型計畫因而停擺,改以先在花蓮、嘉義和苗栗等地,以原住民、閩南人和客家人等,共一萬五千名民眾基因資料為研究對象。

Comments

0 Responses to "基因庫採集調查須先獲得族群的認同"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