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物資料庫 關係你我的健康
自由時報言論廣場3/29/2006
■ 陳垣崇 沈志陽
中央研究院計畫籌設生物資料庫引起社會重視,對我們參與研究的同仁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尤其在計畫開始之初,能藉由理性的討論,我們希望向社會介紹這一個計畫,期待大眾能給予不同的意見與想法。
■ 陳垣崇 沈志陽
中央研究院計畫籌設生物資料庫引起社會重視,對我們參與研究的同仁而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尤其在計畫開始之初,能藉由理性的討論,我們希望向社會介紹這一個計畫,期待大眾能給予不同的意見與想法。
生物資料庫所採用的研究方法,在生物醫學上稱為前展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作法就是長期追蹤一群沒有得病的人(也就是「世代」),在研究開始之初先收集危險因子的資料,然後觀察帶有危險因子的人是否會有較高的罹病比例?藉由世代研究,我們能瞭解許多生活上的危險因子,對疾病生成的影響。台灣在國際科學界著名的慢性B型肝炎感染導致肝癌發生的研究,就是一個前展性世代研究成功的例子。
在基因醫學的時代,科學家也逐漸了解基因或遺傳對疾病發生的影響,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即使每個人有相同的危險因子,也不一定罹病的後果會一致。所以科學家便想探討基因與危險因子的交互作用對疾病生成的影響,也就是在前展性世代研究開始之初,除了收集參與個案的危險因子資料外,也收集血液。因為每個人的基因狀況,可藉由生物檢體來進行檢測,來進一步建立基因/危險因子與疾病發生的因果關係,這便是全世界不同國家進行生物資料庫研究時,最基本的理論架構。
台灣民眾的遺傳基因具有其獨特性,且生活形態與致病因素和其他國家不同,所以為了探討台灣地區常見慢性疾病的成因,了解基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對常見慢性疾病發生的影響,以發展有效的治療與預防策略促進國人健康,我們便希望開始籌建台灣生物資料庫。
台灣社會環境有其特殊性,所以對於這個關係到數十年之後國家生物醫學發展與國計民生福祉的重大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各領域的參與同仁,是以最審慎的態度規劃,並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與社會各界進行說明溝通。目前我們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逐步評估各種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將計畫中引起部份學者疑慮的民眾採血部份予以暫緩,希望能按部就班的取得社會各界的共識,而我們期待的,是一個社會各界都能本諸事實的理性討論空間。
(作者分別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作者分別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張貼留言